论坛精粹 | 张明新: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局与破局

张明新

张明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张明新教授在由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举办的“构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东中西部的对话”第二届紫金传媒论坛暨第五届传媒产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实录。

各位同仁,下午好!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局和破局”。

当前,媒体融合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已经不仅仅是媒体行业的重要关切,我们需要跳出媒体来看媒体。2013年,媒体融合的话题被正式提出来,到现在正好10年时间。这10年里,媒体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论是我们对媒体融合的内涵和理念的理解,还是媒体自身的实践演变和转型发展,都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当我们跳出媒体行业来看媒体融合,要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媒体融合是媒体的自我革命,肩负着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这里的“自我革命”,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传媒人才培养的升级、媒体运营能力提升、技术平台研发应用、媒体组织再造、内容生产转型等。媒体自我革命的目的在于提升“四力”,也就是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近10年来,媒体的“四力”建设取得喜人的、可见的成绩。伴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推进,媒体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媒体融合进程本身是强化国家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媒体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原来我们讲,媒体的功能是非常明确的,在课堂上我们教给学生,新闻传媒工作,主要是要做好三件事:新闻报道、提供内参和群众工作。但现在,媒体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些范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媒体融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拓展媒体的多样化功能,特别是让媒体与地方政务工作的深入结合,以及将媒体与商务、服务等领域的充分结合,使得媒体全面介入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

第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来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的智慧和方案。媒体融合发展,不能仅从国内层面来看,还需要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意义上来观察和思考。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中外文明互鉴,是重要的时代命题。回应这样的命题,需要媒体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客观地讲,今天我们的媒体,包括权威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必须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建构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需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媒体融合发展。

当前,媒体的转型发展,已进入深度融合的阶段,要实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我想用总书记的这三个要求,来理解今天媒体融合所面临的困局,并为我们的破局提供可供思考的建议。

第一,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这些年来,媒体机构通过采用新技术、改造新闻生产流程,使得内容生产能力大大提升。我们应该有印象,近来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在内的一些主流媒体,打造了许多“爆款”新闻产品,拥有很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即使是许多年轻人,也被这些内容所吸引。这意味着我们的媒体融合工作,在内容建设上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在内容建设方面,我们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媒体的四级融合发展格局。在这方面,中央的要求是“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但事实上,目前在中央—省区—地市—县四级媒体融合建设上,地市一级的媒体融合工作还没有实质性开展,由于定位不清晰,地市媒体目前处于“空心化”的状态,这是媒体融合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结构差异的问题。其次,是媒体融合的地区差异很大。实事求是地讲,在内容生产能力方面,东中西部的媒体,差异非常大,整体上东部地区的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明显更强,中西部地区则明显差一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原因无非是,在媒体基础设施、从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最后,是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涉及到人才和资源问题。在人才方面,我们看到,新闻传播学院很多优秀的同学,愿意到媒体工作的,比例并不算高,说明媒体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这对于媒体融合发展是不利的。在资源方面,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虽然提升了,但由于运营能力和市场转化能力还不够,媒体面临着自身造血能力的问题。

面对以上问题,该怎么破局呢?我以为,对于媒体的四级融合转型格局,要进一步使各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定位清晰化,做到各级媒体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在基本思考方向上,应该是中央媒体以权威信息发布、重要事件舆论引导和对外传播为重心,地方媒体则应以深度介入地方治理为主。对于媒体融合的区域差距,需要通过资金和政策倾斜,在整体上“拉平”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不能让部分地区的媒体“掉队”,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不能存在这种鸿沟。对于媒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通过调动各种资源和政策安排,促进优秀人才到媒体行业工作,人的因素解决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会自然得到解决。

第二,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种观点放在当今传播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可谓正当其时。前些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前,到武汉考察。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是靠两点: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我觉得总书记的这句话,用在思考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上,也很合适。许多地市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它们拥有的人才,也是不够的。当然,这里我引用总书记的话,主要是想说解决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我们知道,近年来媒体行业运用了大量新技术,包括5G、8K、4K、AI、区块链等,但是在这里,主要是新技术的应用,不是技术研发。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也同样存在核心技术的研发问题。按照中央的要求,媒体的技术平台、技术支撑,应该是自主可控。但是在当前,在媒体融合推进的过程中,关键的技术平台是引进、购买或者跟第三方合作的,这跟中央的要求差别很大。媒体还很缺乏自主研发技术平台、数据平台的能力,生命线还掌握在第三方机构手中。试想,担负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媒体,生命线掌握在第三方平台手中,甚至还有一些投资来源不明、资金结构经常变动的机构手中,这是非常危险的,是必须要破解的困局。

在科学技术领域,要解决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我以为,也要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问题。可以设想,当媒体融合推进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媒体将和政务、服务和商务等方面深度结合起来。那时,媒体必然掌握着国家治理和服务民生的关键信息,这已然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文化安全。因此,媒体必须要直面这个问题。破局的办法,我以为,就是要大量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大胆地自主研发,实现技术突破,开发好、应用好、管理好自身的技术支撑平台,包括内容平台、用户平台、数据平台等,确保可管可控,牢牢地掌握好涉及到国家治理和民生诸领域的信息。在具体的措施上,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第三,以创新管理为保障。当一个行业发展演变比较迅速时,管理必须及时跟上,不然就会对行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今天,我们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首先是要实现基本观念的改变,比如用户、市场、平台、产品、数据、开放、共享这些观念,是要确立起来的,这些跟我们理解的传统媒体时代的一些观念,是有很大不同的。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内容生产是封闭的、组织化的,媒体的运作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作为社会连结的载体和渠道,媒体资源具有独占性和垄断性。但是现在,媒体必须转变观念,要确立新的观念,特别是互联网思维、平台思维和用户思维,强化媒体运营和管理创新,对媒体进行再组织化,最大限度地释放媒体在体制机制方面和市场运营方面的活力。截止到目前,一些媒体的观念转型也比较快,在创新管理上有一些尝试,比如,在媒体机构内部尝试建设创新平台、运营中心、工作项目小组的安排,但这些还不够。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必须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晋升机制、奖励机制等方面,持续进行改革。当前,在许多市场导向的企业里,它们的体制机制、薪资待遇、晋升奖励机制、文化氛围,是很不一样的,对优秀的年轻人来说,拥有很大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的观念认为,人是一个系统里最活跃的因素。把人的问题解决了,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当我们解决了创新管理的问题,就能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所有其他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因此,解决好管理创新问题,就需要有互联网思维、跨界观念、大融合的思想,把人的问题解决好,把人的主动精神,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充分释放媒体的所有活力。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和实践中,大量的经验都是来自于基层的创造和创新。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给基层的媒体松绑,让它们大胆地改革和创造,吸收它们先进的经验,这就是在新时代媒体融合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思维和方法。如果我们能解决观念的问题,解决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以创新管理为保障”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好,就可以让媒体很好地理顺内部关系,在市场上释放活力,为媒体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很好的保障。

以上是我向各位同仁的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