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战略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本文系刘卫东教授在由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高端论坛”的发言。 我主要谈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推进马新观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哪些研究成果需要转化,以及如何转化。
我在讲授“传播学经典著作研读”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时,时常有一系列问题萦绕于脑际,即讲授“马新观”课程,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推进马新观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一、为什么要转化
谈马新观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并不是说已有成果没有在实践中运用。事实上,近年来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探访红色新闻之旅,中国传媒大学高晓虹等老师编撰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有刚才雷跃捷教授等老师给大家分享的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经验,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课堂“教”的过程中,早已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我这里讲的“向教育实践转化”,特指马新观研究成果在“育”的层面还有上升的空间,存在进一步落实的问题。因为“教”和“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是指传授某种知识和技能,而“育”的外延和内涵非常广泛丰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育,养子使作善也”。培养孩子,使之从善,是育之范式。
谈到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总体来看,中国的“教”是不差的,但在“育”的环节有问题。“知”和“识”是不同的概念。我知道了,并不等于完全懂了,更不要说遇到实际问题时会处理、会解决。
实际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特别是在新闻专业实习中,会遇到大量问题,应该怎样解决,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他们分析问题的时候用什么观念和方法去审视?他们课上学习了,下课以后,手机微信上铺天盖地的多元信息,恐怕会颠覆课程上的某些内容。遇到具体的、具象的问题怎么去判断?所以说,在新闻学专业马新观课堂上,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果,可是一旦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学习领域遇到具体案例的时候,怎么教给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的路径是什么,可能需要另外一种教学方法。
二、转化什么
比如,如何看待俄乌冲突。在俄乌冲突表述上,老师们都不太一样。俄乌冲突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所呈现的传播行为涵盖了人类文明所有领域,对全球秩序和人类文明演进将产生哪些影响?这是要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角度去看待的。而在日常生活领域有更多问题,等待我们解答。
学生每年去新闻单位实习,我对他们说,你们是去实践的,要带着问题去。我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大三的新闻理论原来是三课时,后来拆开了。两课时在大三讲,留一课时到第八学期毕业前再讲。这一课时只是回答学生问题,学生们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谈的最多的不是业务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现象等问题,学生们感觉走出校门以后,怎么跟学校里不一样呢?有学生说,你们把我们培养成白纸一样纯洁,出去以后才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应。
所以我认为,这与马新观教育的方法论有着密切关联,与育人隐态形式、育人环境有直接关系。马新观教育有两大形态:一个是隐性的,一个是显性的。我们给本科生上课讲什么,怎么讲;给研究生上课讲什么,怎么讲。这里就包含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问题,这是深化马新观教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注意避免成为思政课的翻版;其次防止出现隔山的买牛现象;第三,个别老师虽然讲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但自己事实上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这个现象也是存在的。
三、怎样转化
马新观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类课程,它涉及到“观念体系”和“方法论”的问题。如果我本身不相信共产主义,那就很难把课程讲好。所以,要从理论上、道理上让学生信服。
由此我想到1978年,我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党史课上,著名党史专家殷廉教授讲到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我们就与老师辩论,从中午11:45分,一直辩论到下午1点钟,最后让我们口服心服的是: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战胜资本主义,原因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调和矛盾,这就是症结所在。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理论上认识清楚了,才让学生口服心服。
最后,概括一下解决路径。
第一,解决信仰的问题,信仰问题是核心与本质;第二,讲明、讲透马新观作为观念体系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发现真理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进行质化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科学体系构建及其话语体系包括基础层面、中间层面和高级层面三个维度。在中外古今的对比中,增强说服力。因为,马新观教育的感召力、劝服力如何,取决于其自身的科学性与说服力;第三,任课教师要研究马新观,并把包括国内其他学者在内的最新成果及时带进课堂,在讲好、用活方法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第四,要努力建立马新观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依法施教、依德选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全员治教,隐态“育”人。在育人环境上营造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学术氛围,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全员育人过程。
就说这些,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