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勇 | 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理念、省思及推进

王仕勇

我发言的题目是“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理念、省思及推进”。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引领先进文化,成为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使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对人等产生深刻影响,重构传播生态和中国舆论场域,如何守正创新成为新闻传播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技术促进知识体系变化,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新闻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联动,成为了学科创新发展的动力。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学科也特别需要突破自己的边界,打通学科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结通道。新时代背景,新媒介环境,新学科发展动力,新人才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开展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背景。

我认为,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有四个方面:

首先,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是实现新闻传播学科育人功能的应有之义。这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践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切实举措。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将道德教育单独列为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之一,要求“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职业道德等有关课程。

其次,新闻传播课程思政也是传承新闻传播教育优良传统的应有之义。1918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就把新闻采集、编辑、通信、评论作为教育内容,已经为中国新闻学打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烙印。徐宝璜对从事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等进行了明确,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假新闻、有偿新闻。邵飘萍在讲报纸出版、新闻采访等业务知识的时候,强调新闻是社会的耳目,报纸的任务就是供给新闻、代表舆论、提倡道德、传播知识、促进工商业发达。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专业延安大学新闻班也根植了红色教育基因。中国新闻传播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说明,新闻传播事业与国家、社会、时代同频共振,党的新闻事业的诸多优良传统本身也体现了课程思政、学科育人、“授业解惑”与“价值引领”的理念要求。

课程思政是培养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今天,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就是脚力、脑力、眼力、笔力,而这四力本身就包含了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内容,这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到基层找素材,判断新闻价值,履行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课程思政是建好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的应有之义。一般来说,新闻传播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新闻传播理论是讲新闻传播、新闻事业活动规律的一般原理,本身就包括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是讲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历史的,本身也包括了党的新闻事业和新闻思想史。新闻传播实务主要是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群,这一课程群也包括了新闻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

新闻传播学是触及意识形态核心的专业,更需要课程思政作为学科发展的思想指引。老师应该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应该理直气壮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建设。

下面,我分享我个人对当下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思考。

第一,对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认识有一些偏差,导致出现了实践偏差。有的人认为,课程思政就是突然多出来的新东西,增添了新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割裂了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的关系,教学思政牵强、生硬,既妨碍了知识传授,又没有产生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有人认为顺带讲一点思政内容,或者加一点思政的调料就可以,也有人把课程思政仅仅理解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灌输,或者领导人、经典作家重要讲话的复述,窄化了课程思政的内涵。

第二,重知识能力教育,轻价值教育。在新闻传播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多强调采写编评、强调技术,对道德责任、精神启蒙的提升存在轻视的情况。甚至,还有极其个别老师对马克思主义本身还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课程思政也是一种能力。一些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够,让专业课程思政存在显性化、标签化问题。除此以外,也存在对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引领性功能认识不足,为思政而思政的问题。

怎么样推进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这项工作?

第一,我认为新闻传播专任教师需要增强同向同行的意识,不能把思政作为调料,不能割裂课程内容。其实,中央文件是强调融入、隐性教育,体验式的教育的,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融入。

第二,专任教师需要提高课程思政能力,立德树人,把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与遵循规律结合起来,专业知识要好,要善于创新,引导学生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要根据不同课程类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理论类的课程要有深度,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彰显理论特色和优势,在理论层面让学生理解清楚。史学类的课程要有广度,凸显历史中的经验规律。实务类课程要体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第四,要从顶层设计上探索系统性、规律性的问题,探索适合学科思政的模式,要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要有常态化平台和激励机制。过度强调思政是肯定有问题的,但如果是在课程教学中,忽略思政,不能采取一种浸润式的、体验式的思政教育,也是有问题的。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我们需要警惕将新闻传播降格为一种没有灵魂、没有思维、没有方向的纯粹信息媒介和简单传播行为的做法。课程思政的提出,将新闻传播教育放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新闻传播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任教师强调阵地意识,落实培养政治坚定的人才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