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跨文化传播——以“美丽江苏”的海内外传播为例

李晓愚, 袁光锋

一、导言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提升国家形象,让世界看到更加精彩的中国。近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措施提升传播能力,比如推进“媒体走出去”的工程,基本建立起了立体化“大外宣”格局。这种“大外宣”的格局对于提升中国的传播能力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不少限制和困难。除此之外,世界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国际关系发生了剧烈的改变。曾经被寄予美好期待的全球化受到诸多阻力,逆全球化反而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策趋向,国家之间的交往减少。逆全球化加剧了国家之间的冲突,减弱了对于跨文化交往的渴望,阻碍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共识的达成。这些国际政治的背景都对我们的跨文化传播提出了挑战。面对新的情境,我们需要建构新的国际传播体系,创新跨文化传播的方式。

国际传播不仅是中央需要考虑的事情,也需要各省各地区的参与。江苏作为拥有经济、文化影响力的省份,也在积极进行国际传播,形成了一些国际传播的品牌。有效的国际传播能够提升江苏省及省内重要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为达此目标,江苏省首先需要建构打造自己的形象,形成自身的品牌。品牌的塑造要基于历史、国家的导向和江苏现实这几种因素。“美丽江苏”就是江苏省对自身的定位,它源于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江苏省已经提出了具体的“美丽江苏”目标任务。传播“美丽江苏”的形象有助于提升江苏省以及省内重要城市、地区的国际知名度。本文主要关注如何在新的传播形态和国际形势下,面向国际社会讲述“美丽江苏”故事。

二、现状与问题:“美丽江苏”的海外传播

(一)英语网络新闻中的“江苏”

江苏省非常重视跨文化传播,打造了“符号江苏”“感知江苏”“同乐江苏”等特色鲜明的品牌体系,推广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也有不少媒体对江苏省进行报道,本部分基于NOW语料库简要分析英语网络新闻对于江苏省的报道。NOW网络新闻语料库(Newson Web Corpus)是由美国杨百翰大学MarkDavis教授开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好的网络英语新闻语料库之一。我们在语料库中检索了“Jiangsu”词语,发现2010年以来,英语网络新闻对于江苏省的关注有所增长,但增速不快。

网络新闻的关注点主要是与经济相关的领域,比如进出口贸易、产业集群等。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也是英语网络新闻中的重要议题。2020年,疫情也是与江苏相关的报道议题之一。此外,也有一些科技方面的报道。总体来看,英语网络新闻对于江苏的报道不够多元,偏重于经济层面,文化、生态建设、历史、城市建设等都很少得到关注。报道的议题也不够深入,深度报道很少,消息型的报道比较多。

(二)存在问题分析

1.传播主体的丰富性不足

当前的跨文化传播基本上以政府机构和传统媒体为主体。政府机构有着非常多的跨文化传播资源,包括内容资源、渠道资源和财政资源,并且也善于主动积极地讲述中国故事,但政府机构的跨文化传播也会造成传播视角不够丰富、容易走向形式化的问题。在逆全球化的时代,政府机构的身份也容易引起国外政府和公众的抵触,甚至不信任。传统媒体善于组织叙事,其影响力在下降,一些传统的传播方式不适合新媒介的环境,与海外公众连接的时候,存在着障碍。比如传统媒体的语言风格和网络语言差别较大,使得网民对传统媒体缺乏亲近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并不是国外受众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一些传统媒体虽然也在进行新媒体转型,比如推动媒介融合,将内容产品延伸到互联网上,开设媒体公号或者创办APP,但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

2.传播内容的多元性不足

“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在内容的多元性上有不足之处。

首先,环保维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是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江苏省实施了不少环境保护的措施,但这些在跨文化传播中尚未有充分的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议题上,西方媒体和其他传播机构主导了传播议程。环境污染、pm2.5都是西方媒体经常报道的话题。我们的报道没有能够及时回应西方关注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跟着西方的议程走,而是说我们应该在西方关注的话题上掌握传播的主动权。只有能够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才能够影响西方受众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主动塑造公共舆论。

其次,跨文化传播的叙事缺乏动人的细节。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日益增多,传播的策略和技巧也更为成熟,摆脱了原来比较空洞的宏大叙事,越来越注重细节的挖掘,从细微之处讲述故事。但总体来看,动人的细节还不够,对日常故事的挖掘还有欠缺之处。细节虽小,却更考验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因为细节的传播更需要我们对传播对象有着充分的理解。

第三,关于江苏的跨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与城市相关的事务,对乡村的关注不够。乡村在科技成就和经济成就方面或许与城市有较大距离,也没有城市那么多显在的历史景观和公共设施,但乡村是“美丽江苏”的构成部分——乡村的自然环境是“美丽”的,乡村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是“美丽”的。近年来,江苏省的乡村地区发展比较迅速,村庄环境整治取得不错的效果。“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也应该是美丽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社会的最基层,乡村的发展变化更能够体现江苏发展的质量,但乡村主题在跨文化传播中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3.分众化、精准化不足

这是一个信息海量但注意力严重稀缺的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已经成为各种机构争夺的资源。我们应该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传播信息。当今社会,受众的兴趣、价值观、生活方式都非常多元,面对这样的传播情境,跨文化传播要有进行分众传播的意识。但目前这一点尚有不足之处,这会带来两种后果:传播效果不够理想以及传播资源浪费。我们做了许多国际传播的工作,传播也触及不少地区,但却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

4.视觉化传播不足

人们接受信息依赖听觉、视觉等感官能力。在这个传播加速的时代,视觉沟通的意义更为重要,有时候一个图片、一个视频传达信息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文字难以匹敌的。但当前的跨文化传播存在视觉化传播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图像和多媒体传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美丽江苏”的传播来说,视觉化就更加重要。一图胜千言,城市环境,乡村风景,都可以在图片、图像和视频中得到直观呈现。

5.新传播技术的使用不足

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交软件、短视频、算法推送、vlog、沉浸传播等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新的传播技术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由于新技术,人的感官前所未有地被连接在一起。但目前来看,跨文化传播对新技术的使用还是不够的,主要是以传统媒介和推特、脸书之类的社交媒介为主,缺乏对新的技术的应用。未来的跨文化传播应该注重使用流行的传播技术,这样才更容易让传播覆盖更多的人群。

此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之间存在偏差。

国外受众对于中国、江苏省的感知,既来源于我们自己传播的形象,也来源于西方的传播机构塑造的中国形象、江苏形象。但两者之间经常存在偏差,例如,我们自己传达中国的经济成就、科技成就,但西方可能会报道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西方的公众更容易接触自己国家的媒体,以他们的报道作为认知中国的来源,这会造成我们的声音被削弱。今后的跨文化传播要尽量减少自塑和他塑之间的偏差,不仅增强自己的传播能力,还要努力改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两者缺一不可。

三、传播流程重构与“六结合”的理念

(一)传播流程的架构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它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连接在了一起。每一个地方的个人和群体,只要拥有互联网设备,都可以加入传播的网络之中。这改变了人们之间的关系,重构了传播的格局。曾经位于中心地位的媒体机构,可能在网络中走向边缘;曾经无法发声的个体,可能在网络中走向中心位置。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进行跨文化传播,我们需要重新理解传播流程的各个部分。

1.谁是传播者

在“万众皆媒”“万物皆媒”的时代,任何机构、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跨文化的传播者。不同的传播者,身份不同,传播的方式和针对的受众也不相同,产生的效果也有差异。在“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中,除了省、市、县等各级政府机构及其管辖的传统媒体之外,还应该纳入更为多元的传播主体。比如,普通的老百姓在社交媒介上讲述自己对江苏的观感,通过转发和多次的链接,可能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节点。每一位来到江苏的外籍人士,把在江苏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布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被国外受众看见,就成为了“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者。跨国贸易的兴起使得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的所作所为就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

因此,跨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可以成为重要的跨文化传播者,美国的国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和沃尔玛、苹果公司、麦当劳等企业以及盖茨、扎克伯格等企业家分不开。跨国企业的形象甚至产品的Logo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留学生群体、赴海外交流的学者和艺术家等,在国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渠道。他们来自中国,熟悉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又身在他国,具有跨文化传播的空间便利性。可见,在这样一个网络化交往的时代,传播主体变得非常多元,这是“美丽江苏”传播面临的新场景。

2.传播什么

“美丽江苏”的形象由比较丰富的要素构成,包含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城市宜居、文明和谐、绿色发展等,它们代表着美丽江苏的不同维度,都应该成为“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内容。

在自然生态方面,江苏省自古以来就以自然之美著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首先应该向海外传达江苏的自然之美。近年来江苏省也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工作和对污染的治理,曾经被污染的地区渐渐恢复了“美丽”的面貌,环保的维度也应该纳入到跨文化的传播中,因为这是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也是西方社会关注中国的重要问题。

江苏省也有深厚的历史人文。2018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江苏省占据最多的数量,共有13座。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应该成为“美丽江苏”传播的重要内容。

依托美丽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江苏省形成了宜居的城市环境,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应是“美丽江苏”的传播内容。文明和谐,与城市宜居相关,但包含范围更广。江苏省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文明程度也非常高。2020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江苏省共有28地入选。江苏省的文明和谐形象是“美丽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哪些渠道

黄旦指出,在网络化的社会中,传播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有位置但不必然有效力,网络关系始终以去中心与再中心进行着波浪式的涌动”。在网络社会中,传统的传播中心被消解,比如传统媒体在传播中的中心位置被极大地削弱,新的中心不断生成;第二,“作为一个节点,衡量专业新闻传播机构的不再是独家或者什么原创性新闻,而是接入点和到达点的数量,转化转换数据的能力和水平。”

衡量一个新闻传播机构能力的是它能够和多少个节点产生连接,如何把网络上的海量数据转化为自己的传播内容。众声喧哗的时代,传统媒体已经无法依据自己的位置而获得相应的影响力。网络化社会中传播的变化对跨文化传播带来如下启发:在现实中占据较高位置的传播机构,不一定在网络化社会中有很好的传播效力,“位置”并不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接入点和到达点,我们需要更多元的传播渠道,积极拓展跨文化传播的渠道,并熟知网络社会的传播规律,争取在传播之网中占据更中心的位置。

4.对谁传播

我们的跨文化传播要考虑“受众”的问题。只有精准传播,才可能是有效传播。在新的传播生态下,“受众”已经不是大众传媒时代可以被清晰标记的群体。跨文化传播的“受众”复杂,来自非常多样的文化背景,有着迥异的文化观念,对中国的熟知程度和态度、与中国的关系也不相同。

这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分析目标受众的特征,有针对性地传播。此外,他们既是“受众”,又是主动的信息发布者。受众本身就是媒介。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传播中,首先要准确定位我们的“目标受众”。但信息到达受众,不代表就能“打动”受众。若要信息产生效果,传播者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兴趣、态度、行为,要“深入研究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内容需求、欣赏习惯、话语体系”。实现从“我们想讲什么”到“他们想听什么”的转变。

(二)跨文化传播中的“六结合”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和国际关系下,跨文化传播应该减少比较刚性的传播方式,多采取“柔性”的传播,形成立体的传播模式。我们提出以下六种传播的理念:

1.“自己讲”与“别人讲”相结合

我们目前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是以“自己讲”为主。“自己讲”的优势明显,它可以掌握讲述的对象、讲述的内容、讲述的方式,但也有一些“弱点”。首先,过多的“自己讲”,有可能会让他国的受众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增加对传播内容的不信任;其次,“自己讲”会造成较为单一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模式;最后,“自己讲”可能会传播一些让对方难以理解、甚至造成误解的内容,不利于将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其他国家的公众建立情感上的连接。

因此,跨文化传播还需要“别人讲”。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是传播的媒介。全球范围内的人员流动加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员来到中国,他们都可能成为传播的主体。他们在中国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感,都可能成为传播的内容。

这给我们两点启发。第一,形象不仅是媒体上传播的东西,它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到了一个地区,会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形成对该地区的印象,通过自媒体将这些印象传播出去,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因此,在“别人讲”已经成为常态的时候,品牌形象不能仅仅依托于媒体,还要在制度、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使“美丽江苏”的跨文化叙事依托于江苏省各个方面的美丽建设。第二,既然“别人讲”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那么我们可以主动地组织一些活动,邀请国外人员,来认知江苏,感受江苏,增加对于江苏的理解,更好地传播江苏的形象。

2.“大欢喜”与“小确幸”相结合

好的品牌一定会让受众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建立情感联结,既需要“大欢喜”,也需要“小确幸”。

“大欢喜”是指一个国家、省份、城市比较显在的、宏大的亮点,它会带来本国人民的自豪感,会改变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比如科技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便利的公共设施、高楼大厦之类的地标建筑。这些东西可以直观地展现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力、科技能力,是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故事必不可少的元素。

“小确幸”虽然不如“大欢喜”那么显著,但却是每一位生活在其中的人直观感受到的东西,一粒米、一杯酒、一壶茶、一棵树、一个书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小确幸”。“小确幸”带给人们“小惊喜”和细微的感动,更容易被海外受众接受,可以成为城市品牌传播非常好的载体。

无论是国家、省份还是城市品牌,在传播过程中,都要把握好“大欢喜”和“小确幸”之间的关系,“大欢喜”与“小确幸”的结合才是立体的中国。我们的跨文化传播曾经善于讲述“大欢喜”,未来应该花费精力思考如何挖掘更多的“小确幸”。

具体到“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大欢喜”就是关注江苏省的城市建设、绿水青山、基础设施、科技成就等宏大的层面。“小确幸”就是聚焦于人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体验和感受,以及存在于江苏省各个角落中的“小而美”之物。只传播“大欢喜”,容易引起国外受众的逆反心理;只传播“小确幸”,无法让受众真正了解“美丽江苏”的全部内涵,无法看到江苏的整体图景。两者的结合,才是美丽江苏的立体叙事,既有骨架又有血肉的叙事。

3.“大格局”与“小视角”相结合

以政府为主体的跨文化传播,优势在于“大格局”。但“大格局”如果离开了“小视角”,就容易变得空洞无物,无法让海外的受众产生共情。“小视角”可以提供细腻的细节和感受,但如果离开了“大格局”,就容易走向碎片化,难以让受众形成对某一地区的整体印象。因此,跨文化的传播需要将“大格局”与“小视角”结合起来,通过大格局,立足高处,设定传播的整体框架,设定跨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小视角,让大格局变得饱满和丰盈。

“大格局”与“小视角”的结合还要处理好“硬叙事”与“软叙事”之间的关系。

硬新闻、硬叙事,有自己的价值,可以让新闻和叙事更具高度和权威性,但也容易给海外受众的接受带来一定难度,造成理解上的误读,甚至给人一种单向传输、灌输的体验,最终遭遇排斥。

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还要能够采用“软叙事”的方式,以个体化叙事、故事化的情节来架构跨文化传播的方式。由大观小,以小见大,大小结合,才能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和对硬叙事的抵触心理。

4.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相结合

在全球交往加速的时代,跨文化传播已经不只是政府机构的事情。但我们的跨文化传播总体上来看还是以官方机构为主。

从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到渠道的建设,官方都是主要的操作者。郭镇之指出,“中国传统上从事对外传播的力量主要是大众新闻传播媒体,以及与外交有关的非新闻专业部门,其中也包括一些人民群众团体”。官方传播有着自身的优势。比如,官方的跨文化传播可以更具有主动性,更有体系性,但也容易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有些同质化,缺少丰富性和灵活性;传播的视角容易单一,缺乏多元性;有时形式化的色彩比较浓厚。民间传播恰好可以弥补官方传播之不足。民间传播以民间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以及每一位公民为主体。民间丰富多彩,可以提供许多与官方不同的视角、传播方式。

5.存量与增量相结合

跨文化传播需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之间的关系,“存量”是指“那些已经发生并向海外传播的中国故事”,“增量”是那些尚未被生产出来的中国故事。具体到“美丽江苏”的传播,“存量”就是那些已经被开发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传播方式,其中一些已有较高的知名度,比如南京、扬州、苏州等地的一些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资源。“增量”面向未来,是尚未被开发的资源。

任何一个地区都是既属于历史,又面向未来。历史提供支撑,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江苏省处于发展之中,新的科技、新的城市建设、新的故事都会涌现,这些都是潜在的“增量”。

跨文化传播需要让存量“活”起来,扩大存量的知名度,还要让增量“动”起来,让增量成为“美丽江苏”形象传播的推动力。

6.中国视角与国际化叙事相结合

跨文化传播要面对的是与我们有着不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两者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活动。这就要求在传播的过程中,不能只持有一种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传播者当然需要有自己的视角,以自己为主体,但自己的视角不一定是别人可以接受的视角。跨文化传播如果要产生效果,需要传授双方视角的融合,要找到一个可以融合的点,否则就可能成为“对空言说”。

我们不能在跨文化传播中只强调自己价值的输出,仅仅使用自己的视角,还要考虑本土价值的普适性以及国际叙事。具体来讲,跨文化传播需要中国视角和国际化叙事的结合。我们讲述中国的故事,讲述美丽江苏的故事,都需要我们视角的积极介入,但要采取国际化的叙事方式,采取能够让国外公众听得懂的语言。故事是自己的,但叙事是国际化的。

四、讲述“美丽江苏”的策略

(一)打造“美丽江苏”的品牌

品牌这一概念来源于商业活动,意味着特定的企业或产品存在于公众认知中的声誉。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到了某地,愿意和当地标志性的地点自拍,发到朋友圈或传到微博上。

这种标志性的地点就是一种品牌,一种重要的传播资源。

这些资源有的是大自然赋予,有的来源于历史文化,比如中山陵、明孝陵,有的是当代打造的。江苏省这样的品牌资源已经比较丰富,总体上以自然景点和历史文化景点为主,它们是“美丽江苏”的重要构成部分。相对而言,缺少一些新的品牌符号,尤其是能够展示江苏省经济实力和科技成就的品牌。这会影响“美丽江苏”的形象塑造。在传播“美丽江苏”的时候,除了展示自然景观、历史人文这些品牌形象,还应该依据江苏省发展的未来目标,打造一些新的品牌。品牌的打造要避免随机性、片段化和权宜性,要有长期的规划,并且有自己较为稳固的价值理念作为支撑。

(二)以情动人,淡化说教

“美丽江苏”,“美丽”二字就意味着这一形象的传播不能带有很强的说教色彩。“美丽”是要让别人看到、感受到,内心产生喜爱之情,因此,“美丽江苏”的传播要靠情感打动人。

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市的宜居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唤醒人们情感的关键因素。情感在人们的认知形成和行为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情感的元素更能够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认同。跨文化传播又是较为特殊的传播形态,情感的意义更加重要。面对优美的自然,任何人都会心生欢喜;便利的城市设施和发达的科技文明,会让来到中国的海外人员心生认可。

这些都是以情动人。情感具有超越空间的力量。在跨文化传播中,要非常重视情感的作用。传播学界近年来倡导“共情传播”也是看到了情感的价值。

“美丽江苏”的传播需要积极借助情感的力量。“以情动人”的策略是多层次的。在微观层次上,跨文化传播要靠一些细节来打动人心,一花一草一木,普通老百姓的故事,街头巷尾的烟火味道,城市建设的细微之处,这些都可以成为打动人的地方,也应该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在宏观的层次上,壮丽的自然景观,高速发展的经济,科技的成就,这些也可以成为情感传播的载体。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传播宏观的东西,但不能走向无法打动个人的、空洞的宏大叙事。在未来的“美丽江苏”传播中,要重视情感的叙事,以故事、景观、图像为主要载体。

(三)重视图像传播,形成“美丽江苏”的标志性图像符号

人们想起一些著名的城市或者地区时,经常首先想到某些标志性的景观,它们大多是通过图像的方式为人们所知,比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大漠、纽约的摩天大楼、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图像浓缩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并且更容易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跨文化的传播中,图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被忽视的媒介。

图像的选择和生产需要有如下考虑:

1.图像的选择可以考虑江苏省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形象资源,比如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城市的标志建筑、历史文化景观等。“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选择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以减少传播中的“损耗”,提高传播的效率。

2.图像的选择不能仅仅依靠历史的资源,还要考虑江苏自身以及江苏省各城市或者地区的目标定位,即面向未来。举一例说明:埃菲尔铁塔现在已经是巴黎的城市“名片”,但巴黎早期选择埃菲尔铁塔作为城市标志时,部分法国民众认为这一标志不够“文艺”,与巴黎形象不符。当然,巴黎最终还是选择埃菲尔铁塔,以在国际舞台上体现其先进工业形象,并产生了良好效果。这是城市地标与城市未来、城市目标相契合的典型。“美丽江苏”的标志性图像符号的塑造要考虑江苏省在经济、文化上的目标定位,建构与目标定位最契合的图像符号。

(四)积极挖掘新的跨文化传播的讲述者

跨文化传播要积极挖掘更多的讲述者,因为多元的讲述者才能够带来多元的讲述方式,产生更好的效果。

例如,青少年群体在全球的交往日益频繁,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视角和故事。我们可以积极通过这一群体进行“美丽江苏”形象的传播。南京大学提供了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2019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传媒实验班在英国斯特林大学访学,策划了“中国周”的活动,向斯特林大学的师生展示了中国的民乐、茶道、书法、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他们还制作了五部“From Jiangsu”的主题视频,附有英文配音和字幕。这五部视频是《南京初印象》《金陵宝鸭香》 《早安南京》 《南京大萝卜》 《金陵旧梦》,从南京的美食、早晨、不夜城、乡愁等角度传播了南京既有历史感又具时尚气息的形象,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大量的海外留学生群体也可以成为跨文化的积极讲述者。他们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同时有着较为多元的文化背景,经历过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通常熟知至少两个国家的价值观,非常适合跨文化传播的要求。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有着众多的海外留学生群体,这些都是传播“美丽江苏”的丰富资源。

在华的外籍留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跨文化讲述者。较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地区,有助于增加对这一地区的理解,减少偏见和刻板印象。在华的外籍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和体验超过普通的西方人,这一群体可以在跨文化的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江苏省高校众多,还有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这样知名的机构,外籍留学生较多,他们对江苏省有着直观的体验。这些外籍留学生都可能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

(五)跨文化传播既要挖掘传统资源,还要依据自身的定位,思考想要向海外展示的形象

江苏省有着丰富的传统资源,这对于“美丽江苏”形象的塑造和传播都是极为有利的。但传统资源也可能会固化我们的思维,束缚我们的传播想象力。“美丽江苏”的形象是动态构成的,是多层次的。

它包括传统的东西,比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也包括当下的东西,比如城市建设、社会文明,还包括未来的可能性,这就是“美丽江苏”对自己的未来定位。传统-当下-未来,三位一体,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不挖掘历史资源,无法提供形象建设的充分支撑;不面向未来,形象的建设就容易成为“权宜之计”,缺乏连续性,无法让受众形成稳定的认知。江苏省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环境的综合实力强大,建议江苏省以“文化”为着力点,连接自然、经济和科技,打造与北京、上海、广州有区分度的品牌。

(六)建立“美丽江苏”传播的联动机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都变得更为多元,渠道也越来越丰富,但各传播主体之间缺乏协同传播的机制,媒体、企业、民间组织、政府机构多是各自为战,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相互之间的配合却比较少。

各传播主体之间协同、联动机制的缺乏,使得我们的跨文化传播难以形成合力,难以整合资源扩大传播的效果。

在“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中,我们应该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和配合,政府机构、媒体、智库、企业等增加沟通,在一些重要议题的发声中,分工合作,这样才能够优化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七)理解你的传播对象,展开“受众”调查

跨文化传播要照顾到传播对象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不理解我们的传播对象,就可能会陷入到自说自话之中。这要求跨文化的传播者展开海外受众调查,了解海外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价值偏好和情感,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跨文化传播。“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首先应该确定目标受众,之后展开受众的研究。知己知彼,方能让传播生效。

(八)掌握和运用新的传播技术

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撑。“美丽江苏”的传播应该积极使用新的传播技术。比如在传播江苏美丽的自然环境时,可以采用虚拟现实(VR)之类的传播技术,这些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江苏之美。短视频也有着比较好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我们可以制作一些与“美丽江苏”相关的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传播出去。新的传播技术会层出不穷,跨文化传播应该紧跟新技术的发展,积极使用这些新的传播技术。

五、回到沟通,承认差异,尊重彼此

中文语境中的“传播”一词,容易造成误解,让人们以为传播就是一个单向的传输过程,是“我来讲,你来听”。

其实,这一词语的准确含义是沟通、交往,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相互诉说和倾听,是真诚的、公开的、平等的对话。由于跨文化传播要面对的是和我们有着不同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群体,我们更加不能单向地传播自己的东西,而应该设身处地,以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为基础,抱着沟通的态度,争取其他国家的受众对我们的理解。我们也应该努力去理解他人的文化。跨文化中的“跨”字意味着文化传播是一座“桥”,连接彼此。

因此,严格说来,跨文化传播的价值不是为了传播自己,而是依靠对“自己”的传播,争取相互之间的理解。

我们在传播自己的同时,也应允许别人传播他们自己的东西,并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倾听。清华大学郭镇之教授认为,跨文化传播可以化解矛盾,减少冲突,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它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是加强沟通,促进理解。在这个逆全球化似成趋势的时代,跨文化传播的价值显得更为重要。

“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也不应该是单向地向别人传输信息,不是完全以“我”的意愿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前面提到了跨文化传播的思路、理念以及具体策略,其实,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核心就是沟通和交往的理念,把“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视为连接彼此的“桥”,视为增进中国、江苏省和其他国家、地区相互理解的方式。“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基于江苏的故事,来与世界进行交往。既然是交往,就不能只有单一的维度,也不能以某个主体为中心。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既要以“我”为主体,不迎合其他国家的需要,也要把其他国家视为和“我”一样的主体,平等地沟通,了解他人之所想。

相关文章

全媒体时代的跨文化传播——以“美丽江苏”的海内外传播为例

李晓愚, 袁光锋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于塑造自身形象、增进理解意义重大。新的国际格局和传播环境要求跨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变革。本文以“美丽江苏...

阅读此篇